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运动饮料陷阱

2019年09月05日 16:55
T中
即便严格进行口腔清洁,避免细菌滋生代谢,甚至选择无糖版本,运动饮料本身的酸性仍旧不可逆转地伤害牙齿。这也是为什么有着良好口腔护理习惯的运动员仍旧难以逃开运动饮料“伤牙”的陷阱。运动饮料不是健康饮品,渴了请喝白开水

  【财新博客】

  作品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

  撰文 | 宋宇铮 责编 | 陈晓雪

  什么人群拥有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给出一个答案——运动员。

  的确,职业运动员需要长期进行专业训练以保持竞技水平与体能,有些为了维持体重与肌肉量还需要严格遵循营养师制定的膳食计划。如此看来,他们似乎有着远比常人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无论从事何种项目,职业运动员普遍存在一种 “职业病”:口腔问题。

  运动员的“职业病”

  2019年,伦敦大学学院口腔健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对11个运动项目的352名英国精英运动员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有着远比普通人更健康的牙齿护理习惯,94%的运动员每天刷牙两次、43%经常使用牙线,而普通英国人中则分别只有74%和18%能做到这一点。尽管如此,他们却仍具有比常人更普遍的口腔疾病问题:49%的运动员有龋齿问题却未得到治疗,而英国成年人龋齿的发病率仅有不到三分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口腔问题其实对运动员的表现产生着重大影响,29%的运动员表示牙痛曾影响他们的竞技水平。[1-2]

  无独有偶,早在2004年,在对458名国家队运动员进行调查后,中国体育总局下属体育医院的专家也发现运动员的龋齿率高达78.45%,显著高于同龄人 [3]。2009年,浙江大学体育系的研究者也发现本省职业运动员的龋齿发病率高达81.63%,远超过同龄大学生的45.92% [4] 。

  这一系列统计令人感到困惑,既然运动员生活习惯良好,甚至比起你我更重视口腔护理,那究竟是谁动了运动员的牙?

  几项研究的作者不约而同地把矛头对准了运动员休息时几乎不离手的饮品:运动饮料。

  龋齿的发生必须要有致龋细菌,以及其代谢产生乳酸所需的糖份。而职业运动员,很不巧,为了在大强度训练后保持体内糖原与电解质水平,需要长期大量摄入含糖的运动饮料,现实中许多人几乎就是 “当水喝”。

  那么运动饮料的实际营养成分又如何呢?以一瓶600ml的佳得乐为例,它的含糖量高达34g,已超过世卫组织发布的每日摄入25g游离糖的建议。而来源于饮料、果汁等的游离糖摄入一旦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约50g)便会有更高的龋齿风险 [5]。

  除去糖份以外,运动饮料对口腔健康的威胁还来自于它的酸性。人体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在PH值为5.5以下的液体中便会溶解,而绝大多数运动饮料的PH值都在3-4之间,可口可乐旗下知名的运动饮料Powerade的PH值更是低至2.77,对牙釉质的损害甚至要高于 “七喜”、“雪碧” 等听起来 “更酸” 的碳酸饮料(它们的PH值分别为3.20和3.29)。作为牙齿的头道防线,牙釉质一旦损坏便不可再生,会直接暴露原处于其保护下对酸性更不耐受的牙本质(PH值低于6.5便会溶解)[6]。

  也就是说,即便严格进行口腔清洁,避免细菌滋生代谢,甚至选择无糖版本,运动饮料本身的酸性也还是会不可逆转地伤害牙齿。这也是为什么有着良好口腔护理习惯的运动员仍旧难以逃开运动饮料“伤牙”的陷阱。

  谁为运动饮料买单?

  对于运动员来说,难道一旦选择成为职业运动员,就必须承受与竞技、训练无关的牙齿的伤痛吗?运动饮料是必须的吗?

  事实上,一旦我们问出这些问题,便打开了运动饮料的“潘多拉之盒”。

  与白开水相比,运动饮料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糖与电解质(以钠、钾、镁为主的矿物质)。运动的确会消耗你体内的糖原,但当运动结束半小时内就可以吃上饭的情况下,运动饮料中的几十克糖不过就是多余摄入的卡路里。即使你迫不及待地需要糖份补充,一杯既有12g糖又有8g帮助修复肌肉的蛋白质、并不含酸性的牛奶也远比佳得乐划得来。至于电解质,一瓶运动饮料的钾含量其实少得可怜,仅有73mg,甚至远不如一根香蕉(约422mg钾,且拥有合理的14g糖分)。因此,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常见到运动员在休息时搭配纯净水和香蕉,马拉松比赛也为选手发放香蕉而不是运动饮料。

  至此为止,我们对于运动饮料的讨论还都是基于职业运动员这一群体的。然而,2017年,全球运动饮料市场高达220亿美元,为这一家家运动饮料巨头贡献最多销售额的可能并不是职业运动员,而是那些每周在健身房最多呆四五个小时的通勤族,甚至是一间间中学食堂饮料机前因为 “颜色很酷” 而选择 Powerade 的青少年。

  对于非职业运动员而言,运动饮料那仅存的 “补充电解质” 的好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是因为,我们体内存在电解质平衡,在没有钾、钠、镁等物质流失的情况下,大量补充反而会加大肾脏负担与高血压风险。

  加拿大教练协会官网明确指出,运动饮料不应在日常饮用,即使运动也只应在持续时间超过一小时的情况下饮用[7]。北京市运动科学研究所周琴璐研究员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亦表示,只有当人体脱水量大于体重的4%时,才需要补充运动饮料 [8]。

  学界的角色

  话已至此,还有最后一件事让人细思极恐。运动饮料一贯以来所标榜的 “健康” 与 “科学” 的形象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查阅文献库,在一篇篇论文中,业界知名学者 “不约而同” 地渲染运动后脱水的致命风险,就好像每个人都是在找不到水的撒哈拉沙漠运动一样;他们斩钉截铁地在奥运会运动员手册里写下 “只喝纯净水是不足够帮你补水的” “运动饮料补水效果远好于纯净水” 这类拿不出依据,而且和他们所学相悖的话。[9]

  那么,一众生理学家与营养学家怎么会“站错队”?

  对于推广运动饮料的这些“学者”,《英国医学杂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一针见血地将之称为 “恐惧贩子(scaremonger)”。

  2012年,《英国医学杂志》的一名调查编辑的调查报道显示,在鼓吹运动饮料的文章中,发表这类文章最多、自1990年代起致力于推广运动饮料的机构——美国运动医学院——每年都接受佳得乐的资助,而超过一半的论文作者也都在利益相关声明中称研究受到行业企业资助。拿企业经费并没有错,但这些人的研究普遍样本量不足(109项相关研究的样本中位数仅为9)、缺乏双盲实验,甚至不能给出明确的研究方法。[10]

  这位编辑还引用了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对431篇有关运动饮料增强运动表现的论文的分析结果:仅有2.7%的相关研究具有足够高质量的证据支撑。

  与此同时,那些得出运动饮料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有害结论的研究者却发现,他们明明更严谨的研究,却几乎不可能在美国运动医学院管理的顶级期刊发表,从权威的角度向公众发出警醒。新西兰运动学家保罗·劳尔森(Paul Laursen)博士就是其中一员,他表示 “这样的经历令人沮丧,它让我怀疑在这个领域是不是金钱压倒了一切” [10]。

  于是,七年后的今天,无往不利的国际运动饮料巨头们仍在不断通过举办校园篮球/足球赛的形式把触角伸向青少年,带着关怀的微笑告诉他们,运动饮料是你必不可少的补液,每运动15-20分钟就该停下来喝一口。于是,这些五颜六色、印着孩子们最钟爱球星面孔的运动饮料开始涌入一所所中学校园的售货机,成为中午打球儿的标配,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

  天下何人不惜命,人类对健康体格的向往从未中断。只是,几代运动员已用他们的牙齿做出了世界上可能最大规模的一次饮品安全试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传达出像劳尔森博士一样抱有良心的学者的心声——运动饮料不是健康饮品,渴了请喝白开水。

  (参考文献略去)

  (全文完)


版面编辑:赵亚姣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