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高温天气越来越多,未来会有多少中国人被热死?

2019年08月09日 11:26
T中
中国地表气温上升速度一直快于全球,预计未来会出现更多高温天气。若气温上升幅度从1.5°C增加到2℃,每年将增加超过2.79万例与高温相关的死亡。面对热浪等极端气候,议普通人在看到、听到或得到预报预警后,要减少自身的暴露度,同时准备一定的药品和充足的清洁饮用水

  【财新博客】

  作品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

  撰文 | 汤佩兰 责编 | 夏志坚

  发表在8月5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地表气温上升速度一直快于全球,预计未来会出现更多高温天气。如果气温上升幅度从1.5°C增加到2℃,每年将增加超过2.79万例与高温相关的死亡。[1]

  研究选取了27个中国主要城市,根据大气环流模式发现,1961-2005年期间,27个主要城市的年平均高温频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通过把1986~2005年作为参考期,将2060~2099年作为未来时间跨度,研究人员设计了5种跟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最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即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来反映不同气候政策的可能后果,描述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减缓的综合联系。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特聘教授苏布达对《知识分子》表示,这一研究与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有关。《巴黎协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控制在不高于工业革命前水平2℃,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到底全球升1.5度、2度的时候,不利的影响会增加多少?我们是想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高温热浪的影响。” 苏布达说,她是该论文的作者之一。

  跟以往对高温热浪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多数研究相比,苏布达表示“(这项研究)将动态的社会经济也纳入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风险研究”,因为“人们对不利影响的适应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是不同的”。

  研究人员研发了一套中国格点尺度上的 SSP 数据,相比目前国际上以国家为尺度、在空间上比较粗糙的数据,更有利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研究。

  由于不同年龄、性别群体面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性不尽相同,研究将2007~2013年热死亡相关案例按照性别(男性和女性)和年龄(劳动年龄:15~64岁和非劳动年龄:≤14岁和≥65岁)分成四组进行分析。令苏布达团队吃惊的是,随着中国老龄化比重越来越大,研究发现中国非劳动力人口的死亡人口比重上升幅度非常显著,这比原先的预想更加严重。根据预计,当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5℃的时候,每年非劳动力人口的热相关死亡率将从1986年-2005年的32.1人/百万人增加到48.8-67.1人/百万人;当温度升高2℃时,死亡率将进一步增加到59.2-81.3人/百万人。

  据财新网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与气候学家丁一汇8月4日在公开场合表示 “在2030-2040年之间,夏季热浪将成为气候的新常态。”[2] 2018年7月同样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称,由于气候变化和农业灌溉的缘故,中国华北平原可能将会面临致命的热浪侵袭。[3]

  西欧在今年6月底和7月底发生了极端高温,多地刷新历史记录。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C3S)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8月的数据报告,2015年到2018年是全球有纪录以来最热的四年,而2019年7月的全球平均气温与2016年7月(上一个最热的7月)持平,甚至略高。

  世界气候归因组织(WWA)8月2日的最新报告称,如果没有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在法国和荷兰,这样的极端气温几乎千年一遇;在英国和德国,其发生的频率约在50到100年之间。2003年欧洲热浪导致超过30000人死亡的阴影还未远去,今年6月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已出现多人因高温致死的新闻。

  作为个人针对热浪等极端气候该如何应对?苏布达建议普通人在看到、听到或者得到预报预警以后,要减少自身的暴露度,同时准备一定的药品和充足的清洁饮用水。

  “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怎么样去适应气候,怎么样减缓气候持续的变暖,还有一个就是要积极探索一些减排的路径。” 苏布达表示。

  (参考文献略去)

  (全文完)


版面编辑:赵亚姣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