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养孩子,从垃圾分类学起

2019年07月02日 15:38
T中
我最近就从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学习到平时教育孩子时要避免踩哪些坑。我又想让你做事,又懒得付出成本,你最好自己哄自己。抱着这种态度,别的不好说,想把一个孩子养好,还是挺难的

  【财新博客】

  文 | 李松蔚(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

  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可以时时从身边的人和事上学习。我最近就从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学习到平时教育孩子时,要避免踩哪些坑。

  这些坑,包括但不限于:

  「为什么不支持垃圾分类?你看别的发达国家,别人都在垃圾分类!」

  「不支持垃圾分类的人没有素质。」

  「从某月某日起,必须推行垃圾分类。」

  「没什么好讨论的,这是规定,你就得服从。」

  「再乱扔垃圾就罚款。」

  「别人都行,你怎么就不行。」

  「你以为垃圾分类是为了谁,我能拿到一分钱的好处吗?这还不都是为了你们自己!」

  「闭嘴。」

  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论证起来,对环境对经济是会有很大的好处,我毫不怀疑这一点。但就像写作业也是好事,上补习班也有利于孩子的长期发展一样。一件事好不好,跟它推行起来的顺利程度,没有必然联系。我所认识的上海人民,谈到垃圾分类这个话题,没有不唉声叹气的。我认识的其他城市的人,听到「垃圾分类要推广到我们城市来」的传闻,没有不胆战心惊,瑟瑟发抖的。

  推行一件好事推行到这个份上,真的值得反思了。当然,大的事情我反思不来,我能说的只是家庭教育。我们跟孩子的关系里,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你给孩子安排好一件事,明知道对他有好处,他就是不情愿?还拿这件事反对你,搞得你特别委屈?这种时候,往往不是这件事有问题,而是你推行这件事的方式有问题。——当然也有父母会说:哪有那么复杂,是孩子有问题,打一顿就好了。会这样想的父母,一般也不看这篇文章。由得他们吧。

  从这个过程里,父母可以学到的第一点:

  被强制的滋味很难受。

  即使是成年人,被强制做一件事——哪怕是正确的事——都很不舒服,因为不能选择。或者说,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一件事是不是自己选的,自己有没有参与到决策过程里,感觉会很不一样。所以聪明的父母让孩子喝水,不是直接说:「喝水!」而是说:「你是喝热水还是喝凉白开?」

  效果立马就不一样。

  听起来有点像耍猴,早上四个桃还是晚上四个桃?但不管小孩大人都很吃这一套,人有时比猴子也聪明不到哪去。试想,提供两个选项:分类投放点,全天开放。不分类的投放点,只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开放。你要么选择分类,要么不想分,就选择指定的时间地点倒垃圾。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第二点:这是谁的事?

  为什么给一件事加上选择权,哪怕只是形式上的选择,一个人都会更愿意配合?因为这样一来,他在这件事里就有了责任。他会当成是自己的事。

  我给家长讲课的时候,有一个难点,叫做区分动机:做一件事的理由是什么?或者说得再直白一点:这是谁的事?动机的背后其实就是责任。谁拿到更多好处,谁就应该承担更多。你问孩子:「你做这件事有什么好处?」他说:「没有好处,只是爸爸妈妈要我做。」这件事就难以坚持。因为是在为父母而做,没有自发的动力把这件事做好。一切不顺,锅都只能由父母来背。

  之所以它是个难点,是因为家长都下意识地觉得,责任怎么可能是我的?当然是孩子的啦。只是他太不懂事,太懈怠了,虎头蛇尾,没有能力把事情坚持下来,所以我才暂时多负责一点,督促他完成。他们把孩子的「懈怠」看成是家长需要负责的原因。但恰恰相反,孩子为自己责任的事,比如看动画片,是绝没有懈怠一说的。所谓的懈怠,恰恰已经是家长「替孩子负责」的后果。

  「孩子本来就不想做这件事,是我想做。」哪怕承认这一点呢,也很重要。

  但是不愿意承认的父母,始终不会承认。他们会发明很多的解释:懒啊,不自控啊,不理解父母的苦心啊,缺乏大局观念啊,反正都是这届孩子不行……然后是越发严重的亲子对立:抱怨,指责,争吵,最后干脆使用强硬措施:不要再说了,你不做是吧?你不做,我就用强硬的方式逼着你做。

  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呢?

  如果一件事,孩子做了也拿不到(他能理解的)好处,但我就是想请他做,该怎么办?

  最起码的一点:我要「请」他做。

  换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基本的尊重。一件事给你添麻烦了,也没有什么你看得上的好处,那我跟你商量这件事的时候,语气就会带上一些诚恳,征求,甚至请托的态度。你点头了,我的感激发自肺腑。如果你付出了辛苦,我会向你表达歉疚:对不起,是我让你受累了。——这些都让你觉得,做这件事对我意义重大。你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至少是收获了我的感激和赞美。

  这一来你也会想,虽然麻烦一点,这个事也不白做。或者可以说,你为做这件事找到了意义。意义就是帮助别人。你是在做好事,这是你的动机。

  这是父母需要学习的第三点:假如孩子看不到一件事对他的好处,至少承认这件事对父母的价值。认可孩子的付出,表达感激和欣赏。

  但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请别人为我们做事,说的是:「从今天开始,你必须这么做」,「完不成就罚款」,「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反正就是必须做!」,「闭嘴!我不想听到你的抱怨」……那会是什么效果,想一想就知道了。

  相比于环保,发展这些宏大的主题,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很小,但也很重要。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多方面的利益,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让每个人做每件事都纯出于自愿,那是过于理想的情况。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或多或少需要强求一些人的行动,甚至违背他们的本来利益。这一点多数人也可以理解。至少说,它是「正确」的。但我们在做这些正确的决定时,方式方法,甚至遣词造句的一点不同,都会造成不同效果。这一点则需要不断体会。

  说回到垃圾分类这件事。尽管它带来那么多怨言,有一点很值得学习,那就是上海人的精神气质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分寸感,在倡导者和服从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带有娱乐和调侃精神的相互体谅。笑着做,而不是一刀切的政令,严刑峻法的执行。无论是VR扔垃圾的电子游戏,还是「太桶达人」的行为艺术,网上段子手的吐槽,电视台甚至还牵了一头猪来试吃垃圾,判断干湿属性……都让我们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还可以带着一点笑容。觉得毕竟是在上海,做事情毕竟是有腔调的。

  在我看来,这一点笑容很重要。

  带着一点轻松的态度,开始做一件新的事,就不会有太大的压迫感。人们哪怕不能参与决策的过程,至少可以参与到尝试和执行的过程里,允许自嘲,允许恶搞,允许有意见,这样就会有些弹性的空间。换一个城市,也许是不由分说,冷着脸强制执行:「这是上边儿的规定,您甭跟我说」。满街刷标语拉横幅,中小学强制背诵。抱怨的语言发到网上就会迅速消失。反正是我说了算,你们照着办就可以了。至于你有什么想法,全都憋肚子里去……哪种方式效果好呢?我们都知道。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把这些做好,有一点绕不过去,那就是成本:你要给人选择,就有选择的成本。你要培养他们的习惯,就有教育的成本。你要说服他们自觉去做一件事,就有解释沟通的成本。如果事情太麻烦,你只能求着他们去做,那更需要有所表示了……好的关系,是拿成本交换来的。成本可以是钱,可以是时间,可以是诚意和耐心。总之需要付出。没有随随便便能做好的事。

  中国的父母有一种逻辑。不愿意付出,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就在简单粗暴的命令之外,包一层外壳,说:「你得听我的,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就有自欺欺人之嫌了。

  我翻译一下这句话:我又想让你做事,又懒得付出成本,你最好自己哄自己。抱着这种态度,别的不好说,想把一个孩子养好,还是挺难的。

  (全文完)


版面编辑:赵亚姣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中国足协原副主席李毓毅案一审开庭 被控受贿1200万余元

雷军:第一款车我们输不起 曾定价23.9万后再调整

胡舒立对话雷军谈创新|视频精选

行贿获利上亿元被追缴 两高发布典型案例

煤炭产量连续三年创新高 煤炭消费何时达峰?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