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押沙龙:我在外企的日子里

2019年06月12日 10:22
T中
你必须时刻保持绝对领先。一旦你无法保持绝对技术领先,必须和别人在同等技术条件下比拼成本,你就完蛋了。中国人学技术很快,但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基础科学层面。要是在基础科学上赶上来,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否定权威的信心,有对事实本身与自由思维的尊重,而这是中国教育所欠缺的

  【财新博客】

  文 | 押沙龙(电子工程师)

  我以前是一个工程师,在外企干过很多年。

  我看到过它最鼎盛的黄金时代,也看到过它们的衰颓。现在回头来想想,那段日子真是恍然如梦。

  但是它们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

  01

  我刚毕业的时候,是在一家沿海的国内企业上班。我在那里呆了三年多。

  那个公司其实也不错。2000年的时候我能拿到五千多块钱工资,在一个二线城市来说,真是相当高了。但是我也没攒下多少钱,因为我对钱从来缺少足够的概念,也从来不计算每个月开销多少,胡乱就花掉了。

  但是公司有个很奇怪的地方。

  它要求我们都穿西装,打领带。一群工程师,天天穿着西装调试电路板,编写程序,旁边放着一大堆电子元件和电烙铁。领带必须拿领带夹夹住,不然搭到电烙铁上会烧起来。

  有个同事不留神,就烧起来了。领带呼呼冒烟。

  一群工程师,打的哪门子领带呢?

  公司里到处都有S总的照片。

  现在回想起来,S总长得有点像赵本山。

  照片底下还有S总语录:踏实做事,正派做人,做公司的栋梁之才;讲奉献,树新风,大步迈进二十一世纪等等等等。

  但是S总这个人看着还是挺慈祥,挺正派。我找他签过几回字,感觉对人也蛮和气。

  谁知道第二年年底S总就被捉走了。

  那个场景我现在还记得。一上班大家都鬼鬼祟祟,交头接耳,满脸红光,非常亢奋。

  有点像当年群众听到林彪叛逃的样子。

  后来知道了:S总违规操作资金,生活糜烂,包养情人…..听到这个消息,给我的小心灵造成挺大的震撼。

  02

  后来就辞职了,跟着女朋友来到北京,进了摩托罗拉。

  我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去面试,结果发现里头的人都穿着T恤牛仔裤。

  这里没有张总和王总,只有汤姆和麦克。每个人都有一个英文名字,大家就互相叫英文名字。

  我记得有一个新来的同事坚持要叫领导“王总”,拦都拦不住。

  周围的人全都放下手边的工作,抿着嘴、竖着耳朵在听。

  每叫一声“王总”,汤姆.王总的脸色就更难看一份。

  大家看过连战来大陆的时候,后宰门小学演了一个“连爷爷,您回来啦!您终于回来啦!”,当时连战就是“王总”的那个表情。

  顺便说一句,这位同事为什么非要坚持叫“王总”呢?我觉得还是情商低,感应不到周围的气氛。

  我记得,这位同事有一次曾经找领导请假。这一次他不叫“王总”了,叫“领导”

  “领导,我下午有点事儿,可能要离开一到两个小时。”

  领导:好的。

  他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过来找领导:

  “领导,我想了一下,有可能下午不去了,要是那样的话,我可能就不请假了。”

  领导:好的。

  他又回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过来找领导:

  “领导,我还是有可能去。我得等电话才知道。”

  领导叹了口气:

  “不用等电话了。我觉得你还是去吧。”

  事后,领导就跟同事问:他怎么通过面试的?

  03

  摩托罗拉的走廊里没有CEO语录,但是有很多明星海报,给手机做代言的那种海报。我印象中最深的是陈坤。

  有一阵,公司里到处都是陈坤的海报,他伸着个长脖子,拿着摩托罗拉的手机,摆出一个酷酷的样子。

  我对陈坤一直很有好感,估计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海报吧。

  除了海报,贴的最多的就是公司的价值观宣言,我记得是八个字:正直不移,尊重不渝。

  正直不正直我无法判断,因为我只是工程师,没有跟商业部门打过交道,判断不了它的商业道德。

  但是论到“尊重不渝”,我是承认的。

  我觉得,摩托罗拉的做法甚至带有一点理想化的乌托邦成分。

  比如说出差。它就坚持所有人同一个标准,哪怕要是经理和清洁工一块儿出差,都要一个标准。

  要住五星级酒店,都住五星级酒店。要住地下室,都住地下室。当然不能让人家大经理去住地下室嘛,所以只能往上靠。大家都住五星级酒店。

  在摩托罗拉,我就第一次住五星级酒店。当时觉得非常吃惊。

  2004年的时候,每个人光住宿一天就将近上千,这也太奢侈了。

  我以前听到的都是要像S总那样,为公司奉献,可是在摩托罗拉,我的直接上级给我讲过一段话,我印象中非常深。

  她一上来就说:你要为公司负责,但你首先要为自己负责。如果你生病了,公司自24小时之内就能找到代替你的人,可是你的家庭永远找不到能代替你的人。

  我感慨说:你这话好有道理啊。

  她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在美国入职摩托罗拉的时候,我的老板给我们讲话的时候说的。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摩托罗拉没有打卡。

  上下班时间基本是由你自己控制的。你的直接上级当然会注意到你的上下班时间。但严格来说,这里没有迟到早退的概念。它只要求你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

  至少在中国,这是一个带有理想化色彩的举措。

  问题是:它能行得通么?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在一个公司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这套制度是行得通的。只要给人足够的上升空间,给人们一个更好的未来前景,这是行得通的。

  员工会有一种家的感觉,有一种为公司的自豪的感觉。

  它不会让人懈怠。至少我在摩托罗拉的头几年,我觉得周围的一切还都是很有朝气的,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工作,并没有因为被尊重就借势偷懒。

  但是当一个公司走下坡路的时候,这套东西就绝对行不通。

  我不知道在国外会怎么样。但是在中国,一旦公司走下坡路,这套机制一定会让大家变得更加懈怠。

  04

  有人说,当时在外企工作有光环。你要是带着公司的狗牌,甚至会有姑娘跟你搭讪。

  这是胡扯。

  从没有那个姑娘跑来跟我搭讪,问路的不算。

  但是实话实说,当时大家对外企确实是另眼看待的。在那个年代,它们确实带来一些新的东西,新的理念。

  当然不是所有的外企都这样。那个时候也有个鄙视链,美企比欧企好,欧企比日企好,日企比台资好(台资当然不算外企,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怎么称呼,姑且这么归类吧)。

  日企我没去过,但我去过台资的工厂,那是我们的第三方。

  那里面的情况简直匪夷所思。

  员工被严格地分成三六九等,不光穿的衣服不一样,吃的食堂不一样,最可怕的是有个地方,居然不同等级的员工,进工厂走的大门都不一样。

  我难以想象在那里工作是什么感受。

  05

  后来,摩托罗拉就垮了。

  它垮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当然还是高层决策。摩托罗拉习惯于当行业老大了,心态上肯定有傲慢的毛病,所以在战略上犯了许多错误。

  但是如果从工程师的角度去看,摩托罗拉也有很多问题。

  比如它崇尚工程师文化,对成本控制不太在意。

  如果你是行业老大,如果你手中有绝对优势的技术,这样做是可以的,甚至可能是对的。

  但是这就意味着:你必须时刻保持着绝对领先。一旦你无法保持绝对技术领先,必须和别人在同等技术条件下比拼成本,你就完蛋了。

  如果摩托罗拉和华为在技术上水平接近,那它绝对斗不过华为。它一定会失败。它必须找到一个存在巨大技术差异的领域。

  电信领域以前是这样的领域,可它后来不是了。

  摩托罗拉又没有做及时的战略转移,所以它失败了。

  但是摩托罗拉即使失败了,也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在那个年代,它确实是电信领域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了很多人才。现在我们中国的企业,包括小米,包括华为,也在用这些人才。

  摩托罗拉对中国是有很大贡献的。

  作为曾经的员工,我当然要感谢摩托罗拉。不光是我,几乎所有从摩托罗拉出来的员工,都在说它的好。

  我从没有听到有哪个前员工骂它。

  “尊重不移”不是一句空话。

  06

  后来我就去了诺西。

  跟摩托罗拉相比,它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庸的公司。

  没有太多的不好,但是跟摩托罗拉相比,始终有一种暮气,而且有点像以前的国企一样,有吃大锅饭的感觉。

  摩托罗拉似乎总是在为卓越而战,诺西似乎总是在为活下去而战。

  这跟公司性格有关系,但跟大局势关系可能更大。

  电信领域的技术壁垒进一步被抹平。华为的壮大,更是改变了整个局面。

  我们在技术会议上,曾经感叹和华为的差距。

  在基站方面,我们真的和华为有巨大的差距。

  这个时候,作为员工我们当然想要追赶。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国人,确实对此是有自豪感的。

  我刚毕业的时候,谁会想到一个巨大的电信外企,会感叹和中国企业的技术差距?

  这完全是难以想象的。

  可是它真实地发生了。

  作为一个学电子的人,我对华为一直很尊敬。

  它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它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企业。

  07

  文章已经拖得有点长了,可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说。

  那我就来说说我见过的各国工程师吧。

  我接触过美国工程师、英国工程师、芬兰工程师和德国工程师。

  当然,我接触的只是很少的个体,所以我的看法只是个人感觉,而且有地图炮的嫌疑,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就我接触到的范围而言,美国工程师是效率最高的,也是最敬业的。他们里面的技术大牛也是比例最高的。

  不光是我,我身边的同事也都认为,美国工程师最直爽,最好打交道。不过从东方人的角度看,他们可能有点粗鲁。

  英国工程师就比较拘谨有礼,写起email来非常婉转。

  美国工程师如果对你不满意,他们会直截了当地说:这件事我觉得你做的不太好。而英国工程师呢,他们会先说一大堆表扬你的废话:你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优秀,大家对此有目共睹blahblah,howerver……

  重点就在however后面。

  非常感谢你的努力,我们对这个产品总体来说相当满意——

  however,它根本就不运转!

  however,这个程序死机了!

  however,你的板子一上电就烧了!

  所以,我总感觉他们政治性很强,有些狡猾。

  芬兰工程师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缺乏攻击性。

  比如一个会议上,供应商说:我们原来确实答应这个月供货的,但是出了点问题,所以可能得延后一个月。

  如果换上美国人,可能就拍桌子了。

  但是芬兰人缺乏这个勇气。他们哼哼哈哈一阵子,然后嘟囔一句:好,那就下个月的今天,请不要再晚了。

  眼睛盯着对方,然后噼里啪啦数落对方的不是,这个对芬兰人来说,是个太过高难度的事情。

  至于德国工程师,说实话,我最讨厌他们。

  当然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一个恶习就是打小报告。他们对你有意见,从来不会当面说,而是偷偷摸摸写邮件给领导打小报告。我难以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

  你能想象么,我的老板给我打越洋电话,云山雾罩地胡扯了一通,问我吃饭吃的怎么样,我还非常纳闷。等我回国了才知道,德国人居然打小报告,说我吃东西不吃完,是浪费!

  你们那一大坨猪肘子顶三个中国人的饭量好不好?!

  我TM实在吃不完好不好?!

  而且,你为什么不当面跟我说?还找老师打小报告,你们已经小学毕业很多年了好不好?!

  08

  那么咱们中国人呢?

  我不评论咱们的个性,只谈一谈未来的展望。

  目前的贸易战打乱了形势,让未来变得有点扑朔迷离。但是如果放下贸易战不谈,只谈未来的技术发展,我相信中国的技术是可以赶上来的。

  中国人学技术其实是很快的,而且如果局限在技术层面的话,要创新也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基础科学层面。

  创造一个全新的技术潮流,往往需要基础科学的突破。它往往会带来一种革命性的颠覆,改变技术领域的布局。而中国最弱的是这部分能力。

  而且,在任何可预见的时间段,我看不出这方面有赶上来的可能性。

  要是在基础科学上赶上来,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否定权威的信心,有对事实本身的尊重,对自由思维的尊重,而这是中国教育所欠缺的。

  我还是那句话:教育才是咱们最大的短板。

  那么中国的优势在哪来?

  在于我们有巨大的基础人才,有巨大的工程师群体,而且这些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赚钱。

  就像996这种工作方式,它是违反人性的。道理非常简单:人不是只会工作的机器。

  但是很多中国企业都在这么做。很多年轻人也能接受。为什么?就是这些年轻人有巨大的生存压力,有改变命运的强烈冲动。一群知道匮乏是什么样的人,往往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追求富足。

  哪怕这种代价是非人性的。

  这种冲动是了不起的。中国能有今天的进步,就跟这种冲动有关系。但是它是可以永远持续的么?

  我相当怀疑。

  09

  我又发议论了。

  好吧,不说这些议论。就说时光。

  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像看到我的青春时光像一副卷轴那样展开,又像卷轴那样收起。

  那个时候的我,也曾经想象过未来。就像今天的我,在回忆过往一样。

  对于我现在的生活,我并没有什么不满意。我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没有为生计忧愁。只是我的心中多少会有些惶惑。

  就像我会对十几年前的我说:

  太天真了,未来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我也害怕会有一个十几年后的我在说:

  太天真了,未来也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全文完)


版面编辑:赵亚姣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