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怎么回事?酒精危害健康,饮酒的人却越来越多

2019年05月13日 10:44
T中
随着世界经济转型增长,中等收入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的酒精消费市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酒精摄入与一系列精神行为失调和疾病相关,例如酒精成瘾、肝脏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可能引发暴力伤害和交通事故。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害使用酒精仍将是疾病负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财新博客】

  作品来源:《知识分子》(微信公号:The-Intellectual)

  撰文 | 计永胜 责编 | 陈晓雪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8年酒精与健康全球状况报告》显示 [1],有害使用酒精(Harmful Use of Alcohol)是200余种疾病的诱因。2016年,全球超过300万人死于有害使用酒精或其引发的疾病,约占当年死亡人数的5.3%(图1)。同时,酒精致死致残的病例趋于年轻化:在20-39岁年龄段,约13.5%的死亡与酒精相关。

  WHO对有害使用酒精的定义比较宽泛,既包括可能给饮酒者、饮酒者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造成有害健康和社会后果的饮酒行为,也包括可能增加有害健康后果风险的饮酒模式 [2]。

  WHO一直在倡导减少使用酒精,2010年制定了《减少有害酒精使用全球战略》, 2013年又将到2025年时减少有害使用酒精10%列为目标(图2)。

  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WHO关于减少有害酒精使用的目标很可能无法完成。

  5月7日,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研究所、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所与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成瘾和精神卫生WHO 联合中心等机构在《柳叶刀》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称,全球成人人均酒精消费水平(Alcohol per-capita consumption)从1990年的5.9升上升至2017年的6.5升,并预计在2030年达到7.6升。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均酒精消费水平增长最为明显(图3)[3]。

  “我们的研究为全球酒精消费的变化描绘了一幅全景图。” 文章通讯作者、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Jakob Manthey表示。

  他指出,1990年之前,大部分酒精消费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其中欧洲的人均消费水平最高;而今,酒精消费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原苏联国家酒精人均消费的下降使得东欧的水平显著降低,而多个中等收入国家(如印度、中国和越南)的消费水平大幅升高。“我们预计到2030年,欧洲将让出酒精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位置。” Manthey说。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总共分析了全球189个国家1990年至2017年的成人(15岁以上人群)酒精消费数据。结果显示,全球酒精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约210亿升上升到2017年的约357亿升,相应地,酒精人均消费从5.9升上升至6.5升(相当于一年约400听啤酒)。2017年,中东欧国家的酒精人均消费水平最高(多数大于12升),而北非和中东国家水平最低(不到1升)(图4)。从增长速度来看,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国家的酒精人均消费增长最快,分别为104%和54%,而欧洲国家则降低约20%。

  该研究还预测,未来全球终生戒酒的人口比例将会下降,而酗酒(30天中有至少一次摄入相当于5听啤酒所含的酒精量)的人口比例将会上升。这些变化将主要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国家(图5)。

  同期发表于《柳叶刀》的评论表达了对中低收入国家酒精人均消费水平升高的忧虑,“在中低收入国家,酗酒者占整个饮酒人群的比例要高于高收入国家”,“每升酒精对中低收入国家人群的伤害要严重于高收入国家” [4]。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是酒水生产和消费大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白酒(折65度)销售量达854.7万千升 [5]。

  在 Jakob Manthey 团队的研究报告中,我国成人酒精人均消费水平在2010年至2017年期间保持平稳,略有升高(从7.1升上升至7.4升)[2]。但是,WHO调查报告显示在2005年我国该数据仅为4.1升;同时,我国终生戒酒人群比例从2005年的50.9%下降到2016年的42.1%,并且饮酒种类中白酒占67.2% [1]。也就是说,在我国饮酒的人在增加,人均酒精摄入量也在逐年升高。

  该论文最后指出,随着世界经济转型增长,中等收入国家(例如中国和印度)的酒精消费市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会越来越大。酒精摄入与一系列精神行为失调和疾病相关,例如酒精成瘾、肝脏疾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并可能引发暴力伤害和交通事故。在可预见的将来,有害使用酒精仍将是疾病负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实施有效的控酒政策十分必要,尤其是在酒精消费快速增长的国家。

  (全文完)


版面编辑:赵亚姣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