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为何成主流

2012年08月28日 10:05
T中
把多种投资工具或多个投资品放在一个大的池子里进行运作,这个过程和中国银行业改革演进以及利率市场化探索进程相一致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黄伟鸿)2010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局面。据粗略统计,仅2011年理财产品发行数即达2.4万只,几乎为2010年发行数的2倍。全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约为15万亿元,并正以几乎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在这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中,有一种尤其引人关注,占据了目前市场的主流地位,深受各阶层投资者的追捧。根据其运作特点,我们称之为“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本文将重点关注此类理财产品的现状,揭示发展路径,并预测其未来的前景与趋势。

  所谓“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关键在于“资金池”,即指发行机构(一般为银行)将募集的客户理财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池子”,统一运作,统一管理。新进的资金是汇入的增量水,到期支付(或赎回)的资金便是流出的水,如此往复循环,进行不间断的流动性管理。

  银行发行“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在于吸收存款。面对监管机构严格的存贷比考核以及金融市场脱媒的日益显著,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找到新的途径来吸引新增、留住既有。而“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正是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理想工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为满足一定的监管要求,只有保本型理财产品(以中资银行发行为主),才可以被允许纳入存款的计算范畴。许多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由于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但是对于银行来讲,可以相应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是无法被认定为存款从而纳入存贷比考核的。因此,这部分理财资金成了游离于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资产,相对于表内资产,对于此类资产的监管也相对宽松。

  不少银行精心安排发行档期,将到期日(或到帐日)设置为月末、季末前几日,使得资金到期能够自动转入普通存款账户,利用一定的时间差来调整存款时点数。但随着监管指标的常态化和普及化,类似操作的有效性今后将逐步降低。

  其次,“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还可以从实质上帮助银行提高收益水平。正如前一点提到的一样,由于一部分的理财产品不会进入银行资产负债表,而是被归入表外资产,使得这部分资金已经不再依靠传统的存贷差来获取收益。银行由此可以更加自由地按照理财产品约定来选择资金的用途,在支付给客户约定或预期收益率之后,将资金运作剩余的收益确认为中间业务管理费收入。

  对应于“资金池”(相当于理财的负债部分),还存在着一个更加隐秘的“资产池”(相当于理财的资产部分)。目前,“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主要集中于:银行间市场流通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衍生产品、债券回购、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资产支持证券或允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其他产品;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产品、银行承兑汇票、投资基金,以及经政策法规或有关部门准许投资和交易的其他金融市场和投资工具。

  可以看出,以上投资品类基本属于固定收益,这是由风险和收益统筹兼顾的结果(个别产品可能会包含一些股票、转债等权益类投资,但数额比例很小)。正是各种投资品种产生的利润,贡献了理财产品客户端的收益。

  支撑“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发展壮大的因素概括起来为“期限错配,循环发行,汇集运作”,这几点其实又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期限错配意味着借短放长,即客户投入的理财资金的期限(久期)通常都短于最终投向的固定收益投资工具的期限(久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长天期品种的期限溢价,但是这样的操作会产生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需要银行凭借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采取手段,设置限额来控制。而正是循环发行的机制,帮助银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不断有新鲜的水注入资金池,来补充到期需要流出的部分,大体上可以保证在任何时点,池子中的水位都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当然,掌握好发行的节奏是很有技巧的,把握得好,可以帮助弥合波峰和波谷间的起伏;把握得不好,会引发流动性问题,迫不得已时就需要清空手中的资产来填补缺口。

  根据监管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要实现单独核算,成本可控、可算,并提供更多的信息披露和客观风险评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对应的投资标的种类很多,期限、收益率不尽相同,资金不断流动,起始到期日也会有重叠覆盖,因此每一期理财产品与整个资产池中的资产也很难做到一一对应,无法单独进行估值和收益测算。如果说大银行发行的产品由于体量够大,还有可能做到精细分割,那绝大多数中小型银行发行的单一产品只能同其他的相同产品一起共同对应某些资产。更多情况下,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着资产池中的多笔资产,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

  另外,产品说明中一般会列明各类投资标的在整体中的占比,会采取区间形式以阐述产品风险的大小和预期收益率实现的概率。例如,国债、央票的投资比例为0-99%。只是如此宽的比例对于投资者来说,并无太大的参考意义,无法从此类描述中获得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纵向来看,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近年来的发展大致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单一投资产品(单一项目、单一目的融资类)。第二阶段是把多种投资工具或多个投资品放在一个大的池子里进行运作,即“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阶段。这个过程和中国银行业改革演进以及利率市场化探索进程相一致。随着市场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不少有远见的大银行已经开始尝试转型,向更富有挑战性的“蓝海”挺进。

  据专家预计,银行理财业务的未来,是要实现资产管理模式的转变:化被动负债管理为主动;按照投资组合模式整体配比资产;不再按照预期收益率,而是按照实时的净值来发行产品;银行的收费模式也更加透明,引入管理费的机制,类似“基金化理财模式”。近期银行系独立资产管理公司的不断出现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

  因此,未来的趋势可能包括:参与主体日趋多样化。现时,中资银行普遍以“资金池”模式运作,而外资银行以结构化产品为主。未来外资行随着布局和资产规模的扩大,势必也将大举进入这一业务领域。投资方向随市场发展而分化。目前固定收益类品种是绝对主角。今后,信贷类资产类、股票权益类等收益较高收益的品种占比有望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跨机构合作模式不断涌现。现在是银行独大,往后金融混业化的走势会吸引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参与其中。同时,银行同这些机构也可以横向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推陈出新。

  可以预见,“资金池运作型理财产品”将会在客户需求转变、银行业务转型、行业动态转化、监管重点转移的共同作用下,与时俱进,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纯为作者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之用,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对本文之任何资料或意见之准确性并无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之申述或保证。

责任编辑:张帆
版面编辑:彭雨婷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